初见杨雪红,她身上带着一种上饶人特有的朴实劲儿,说话直来直去,句句透着真诚。谁能想到,这个如今把献血当成“习惯”的75后,曾经是个连针头都怕的人。
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。杨雪红从小受家里影响,骨子里就带着股热心劲。一次偶然,她路过水晶宫献血屋,听工作人员说一袋血可能就能救一个人。“我本来就怕打针,看到针头都发怵。”她笑着回忆,但一想到“能帮到人”,那份胆怯突然就被压了下去。“反正对自己没坏处,还能救人,多好的事。”就凭着这最简单的想法,她撸起了袖子,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。
后来因为外出工作,杨雪红的献血之路暂时停了下来,但那份惦记一直没断。两年前回到上饶后,生活渐渐安稳下来,她路过广场,看到了献血屋,脚步自然而然就迈了过去。再次拿起献血证时,她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踏实。“就像跟老朋友重逢一样,特别亲切。”那之后,杨雪红的身影又时常出现在献血屋里。
“再进一步就是来捐献血小板了。”一次献血时,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愿意尝试捐献血小板。“工作人员说血小板保存时间只有5天,招募往往更紧急,那我肯定要去啊。”杨雪红问清了捐献流程和注意事项,当即就答应了。从全血到血小板,她的脚步迈得坚定又自然。目前,她共捐献全血12次,4200毫升;捐献血小板15次,29个治疗量。
如今的杨雪红,早已把献血刻进了生活节奏里。只要间隔期一到,她总是准时出现在献血屋,若是哪次没去,反而觉得“不自在”。有时候血站没打电话招募,她还会主动打过去:“我献血时间到了怎么没找我呀?”那语气里的认真,让工作人员又感动又暖心。
“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。”面对夸赞,杨雪红总是摆摆手,“就是觉得献血对自己没伤害,还能帮到别人,这是多好的事。”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比任何宣言都有力量。在她看来,自己做的不过是件“顺手的小事”,可对那些等待输血的病人来说,这“小事”却是沉甸甸的希望。
除了是固定献血者,杨雪红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公益活动里。作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,她跟着队伍去社区服务、去帮扶困难家庭,把那份热心肠延伸到了更多角落。“能帮一点是一点。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从当年那个克服胆怯的普通人,到如今主动“催着”献血的熟面孔,杨雪红把善意酿成了习惯。她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最朴素的认知:“能帮到人,就值得。”这份藏在热血里的赤诚,恰是最动人的风采,也悄悄影响着身边的人——原来做好事,可以这么简单,这么温暖。
杨雪红常说: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一直献下去。”这份承诺,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守护,也是我们这座城市里最美的风景。